人民法院报 □刘武俊 北京7·21水灾教训深刻,该总结的教训很多,笔者认为,必须将防治城市内涝事项纳入法治轨道。治理类似7·21这种城市水灾还是要从长计议,从为下水道立一部管用的法开始,切实重视依法治水工作,依法解决城市排水的问题,依法加强治水部门的协调和资金监管问题,依法规范洪涝预警机制的建设等等。依法治水,方能从制度层面解决城市水灾问题。 相对于其他领域的依法治理进程,我国依法治水的进程比较缓慢,且口号喊得响而落实效果不尽如人意。上世纪80年代才诞生了第一部水法,防洪法1998年才颁布实施。相关水利法律法规原则性太强,可操作性弱。至于防治城市内涝问题更是无法可依,“城市型水灾害”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更遑论城市水灾的立法。1990年施行的城市规划法,只在第十五条、第二十五条简单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防灾等建设条件”。2002年修订的水法,只在第六十五条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由县级以上水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等,该规定仅适用于河道范围的城区。2009年修订的防洪法,仅在第十条规定城市防洪规划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但基本将城市防洪排除防洪之外,只关注横向的河流湖泊,未关注纵向的暴雨灾害。1994年实施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没有明确规定房地产领域的治水。 早在19世纪中期,不少西方国家就为排水系统建设立法规定高标准,我国青岛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就是早年德国人规划建设,经受住了无数次大暴雨考验。为治理城市内涝问题,美国不少州都立法规定新城区的建设强制实行“就地滞洪蓄水”,并在程序上规定了详细的应对灾害预案、详尽的工作分工和问责措施。美国1968年颁布国家洪水保险法,创立全美洪水保险制度。日本也相当重视依法治理城市水问题,1900年就颁布了专门的下水道法,规定全面铺设生活污水排水管。1958年颁布沿用至今的新下水道法,严格规定各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因先前规定下水道是一并处理生活污水和雨水,2003年又修改法律,规定建设专门排雨水的下水道,大的成为人工地下河,直径达10米,并且,大阪将地下河修到地下27米深,东京更是深达60米,与地面的排雨水的明渠结合,近年来日本虽遇到不少超过设计的降雨,但再没发生严重的内涝灾害。 这些年来,依法治水的口号喊得不可谓不响亮,贴的标语也不可谓不多,但是喊再多的口号、贴再多的标语,还是不如扎扎实实地加快治水的立法工作,从为下水道立一部法开始,让依法治水真正从口号落实到接地气的制度。又如,城市气象预警机制的建设,也要落实到法律制度的层面,倘若预警发布之后没有依法落实到位,即便发布了最高级别的预警,足球比赛依然照踢,演唱会依然照开,大批市民依然正常出行,那么这样的预警有什么实际意义?必须依法规定一套科学完整的预警机制,如有违反可视情节后果追究法律责任。又如对气象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气象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地预报灾害性天气,如有谎报瞒报或严重错报误报,应当依法追究气象部门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当然,治水的地域性强,国家层面出台的法律往往是指导性的、原则性的。需要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地方立法,制定出符合当地特点的地方性法规,例如制定城市下水道条例。 依法治水,堪称治理城市洪涝的利器。依法治水,不妨就从为城市下水道立一部管用的法开始。 (作者系司法部《中国司法》杂志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