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3日电(记者鹿永建)新华社今天播发《(小人物·大境界)九旬老人杨为之多年找寻终于还上50年前所欠100多元医药费》,这个凡人故事比色彩炫目的名人新闻更值得细读。 50年前,面对为他垫钱的大夫,40岁的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杨为之说:“回家之后,有钱了,我一定会把这100多元医疗费给你寄过来。”50年中,监督他兑现诺言的,唯有他的良知。50年后,一生清贫的他根据物价变化归还5000元。收到欠款的医院深为震撼,故事传达的诚信力量,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小人物·大境界”栏目还有不少还债故事:“八旬老人坚守承诺67载还债擦亮诚信是金”;“四川泸州‘诚信女孩’打工4年替父还债”;“天灾人亡信用不灭‘诚信老爹’子债父还”等等。 故事主人公身份不同,但诚实守信均选择令人景仰的高标准,遇到的经济和人生窘境非因自己过失,却主动承担后果,用坚强的毅力和持久的恒心面对,付出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的努力,其中绝大多数已达到胜利的目的地。 不管是近年之事,还是数十年的故事,传讲的是一个道理:对于良知的坚守、对于责任的担当可以赋予人勇敢和坚韧。世事在变,但良心的法则却应该始终如一。 人心的深处,良知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曾几何时,人们对于道德约束的持久和爆发力不屑一顾。其实,纯正而真实的信仰深深扎根人心,可以产生极其牢固的道德原则和良知。看来,确有些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拥有岩浆的炽热与浓度,内藏于心时使之保持令人惊讶的激情与操守,外化于世时则如坚硬的岩石经得起人间风吹雨打。 良知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到底有多大的功效?50年前杨为之面对善良的大夫时诚信品格淬火而坚,50年后还债之举则激活和强化了这所医院扶贫济困的传统,拨旺了多少人善良之火。江西上饶的八旬老人郑宜栋67年坚持还父债的过程中,他所还付的对象是106户人家,口耳相传影响的则何止千千万万。 借助传媒读到这些事,有人也许热血沸腾感慨一番,然后在对时下不正之风、名士丑闻不满中重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半睡半醒。其实,完全可以借着凡人故事的热量,拨旺心中的良知之火。因为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当良知在人心的深处燃烧不息时,首先感受到温暖、振奋和激情的,是良知的拥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