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跟帖”行动系列评论二 ④
法制网评论员 杜晓 自从“阳光跟帖”行动在北京启动以来,得到广大网民的积极拥护,对于营造和谐理性、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近些年来,一些知名网站、论坛的跟帖已经颇有些令人不忍直视,其中内容五花八门,诲淫诲盗、暴戾过激的言论为数不少,诸如毫无是非观念的地域攻击、无底线的恶搞、不问青红皂白的乱喷,都是网络跟帖中的常见曲目。甚至,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更兴起一股历史虚无主义之风,将脏水直接泼到昔日的抗战英雄人物身上,对整个民族的历史和记忆都显得不够尊重。 相比较网络发帖而言,网络跟帖自由度更高,感情色彩更浓,也因此显得更加不理性。兴之所至,一切皆有可能。透过纷纷扰扰看似无厘头的网络跟帖,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后现代解构主义文化对于网络跟帖的深刻影响。 尼采曾经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作为解构主义的源头,尼采的思想被法国学者德里达发扬光大。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所谓的中心和权威,试图去颠覆一切。曾经广受争议的解构主义学说,到了网络时代如鱼得水,通过大量网络跟帖可以发现,很难说跟帖者相信什么,或者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些时候表示发对、发出惊人之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为了解构而解构,为了质疑而质疑,这是当前网络文化存在的最大危机,通过碎片化的、最接近解构主义的跟帖形式集中呈现出来。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前暗流汹涌的网络文化中,解构和颠覆占有很大比重。网络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要远远滞后于网络技术。网络跟帖之所以会千奇百怪,直至开始怀疑历史的存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就在于网络空间里缺乏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该将法治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心,阳光跟帖不仅是依法治网的基本要求,也是网络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从重构网络文化的层面进一步推进“阳光跟帖”行动。“阳光跟帖”以一种为网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倡导理性克制、远离暴戾的正能量,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正如《你若光明,网络便不黑暗——“阳光跟帖”行动倡议书》中所提到的:“不计后果的发泄,会让互联网戾气汇集,今天伤人,他日害己”,“希望别人善待你,就要同样要求你自己”。 此次“阳光跟帖”行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表明,类似的行动还应该更加广泛地开展,在形式上更加活泼自如,更加符合网络的特征。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像“阳光跟帖”行动一样立足于国情社情和社会主义法治,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在信息技术和新型媒介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始终保持互联网前行的正确方向。 “阳光跟帖”行动系列评论二 ① 用“阳光跟帖”告慰抗战英雄 “阳光跟帖”行动系列评论二 ② 再不能对历史虚无主义听之任之 “阳光跟帖”行动系列评论二 ③ 在阳光下驱赶历史虚无主义的“苍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