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网络安全法(草案)》系列评论三:
法制网特约评论员 清哲木 《网络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于8月5日截止,网络安全的法治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网络安全与社会理性发育已经融入到中国社会深刻变革与利益格局的博弈中,互联网作为功能性结构元素,它带来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方式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安全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网络空间的法制体系才是善治之基,《网络安全法草案》就是要用科学立法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填补网络安全领域的立法空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网络安全问题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互联网信息大潮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四个全面”、“一带一路”、“新型大国关系”等重大的战略思想解读和传播,都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去践行实施。 应该肯定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不断与时俱进,网络安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这一论述,把网络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列于和国家信息化同等重要的位置。 “互联网+”时代,我国超过6.4亿的网民每天都能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互联网已经是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网络信息的汇集、发散中心,网络早已不是刚诞生时的“虚拟空间”而是实实在在的国家整体安全屏障,它与现实空间已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网络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现实社会的部分功能。网络安全立法为网络学习生活保驾护航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理依据。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从斯诺登在香港披露的“棱镜”计划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我们身边悄然进行。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国防和军事网站,平均每个月遭到14.4万次境外网络攻击,其中62.9%来自美国境内。中国必须加强自己战略支撑产业的建设和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同时,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网络秩序的管理和整顿,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真正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集散地和反映社情民意的沟通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