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法治焦点>>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 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 2015-6-1 9:31:37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继续以评选“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的形式,向全国的小朋友送上特殊的节日礼物。该中心对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6月1日期间发生的儿童保护事件及政策进行系统梳理,评选出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里最具有影响力、体现中国儿童保护工作发展需求和趋势的事件以及政策。本刊特别邀请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对入选事件进行点评。 ■国务院通过《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 【事件】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提出以健康和教育为重点,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给予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结束的关怀和保障。 【点评】目前,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儿童约4000万,其健康、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表明,早期对儿童健康、营养和教育投入,回报效果会更明显。儿童的健康和教育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公共领域的问题,贫困家庭如果解决不了,政府就应该承担起来,这是促进贫困儿童发展的关键之举。这一规划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在儿童保护和福利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 ■四部门出台新规激活“撤销监护权” 【事件】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结合未成年人受到家庭监护侵害后发现难、起诉难、审理难、安置难等实际问题,对有关未成年人监护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进一步细化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了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 【点评】四部门的《意见》激活了“撤销监护权”条款以及其他倡导性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条款,建立了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明确了国家监护责任。《意见》抓住未成年人监护干预这个核心问题,强化了行政干预与司法干预的有效衔接,规定监护情况调查评估、临时安置、监护权转移诉讼等家庭监护干预措施,特别是从法律实施和政策执行层面解决了失职父母或监护人监护资格转移这个瓶颈问题,为政府和社会在特定情况下通过适当方式对未成年人家庭监护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提供了制度保障。 ■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八项措施》 【事件】2015年5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八项措施》,具体措施包括:严厉惩处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努力保护救助未成年被害人,最大限度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优势,积极参与犯罪预防和普法宣传工作,建立检察机关内部保护未成年人联动机制,推动完善政法机关衔接配合以及与政府部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跨部门合作机制,推动建立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借助社会专业力量的长效机制。 【点评】近年来,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八项措施强调了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对象范围的全覆盖,将检察机关的司法保护对象,从以前的刑事检察工作中的涉罪未成年人,进一步扩大范围到未成年被害人以及检察机关办理所有案件过程中涉及到的未成年人。同时,强调了检察机关保护未成年人职能作用的全发挥,无论是审查批捕、起诉,还是职务犯罪侦查等,检察机关都要注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八项措施的出台,有助于提升各级检察机关的司法理念,树立对儿童特殊、优先保护等观念。 ■国家推进反家暴制度建设 【事件】2014年11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并在举证、警方干预、报案等方面作出突破性尝试;2015年3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刑事案件的意见》(下称《意见》)。 【点评】家庭暴力未成年受害人因为受到亲情、年幼无知或生活依赖等各种因素制约,相对其他案件,往往更难有效依法维护自身权利。《意见》至少在8个方面强调了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支持和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在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中,还需要关注到未成年人保护的特殊性,期待更加具有儿童保护视角的反家庭暴力法尽快出台。 ■进一步落实“艾滋儿童”医疗教育等保障 【事件】2014年12月25日,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医疗教育和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落实定期随访检测、抗病毒治疗和心理关怀等服务,保证不让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等。 【点评】艾滋病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部分社会公众缺乏理解,使得这些儿童在生存和发展方面存在压力和困难,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医疗教育等措施落实到位,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利于其健康成长。 ■“单独二孩”政策落地 【事件】2014年1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的通知》发布。截至2014年11月,除人口政策较为宽松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其他30个省(区、市)都陆续依法启动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1100万对夫妇获得二胎生育选择权,近百万对夫妇提出了二胎生育申请。 【点评】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落地,中国的家庭结构将逐渐告别“421”模式,独生子女模式带来的儿童成长及家庭结构缺陷有望得到解决,儿童福祉及家庭抗风险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该政策还有利于性别结构趋于平衡,优化年龄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民政部门首次提起撤销监护人资格诉讼 【事件】小玲1岁时父母分居生活,她被父亲带到了江苏省徐州市。父亲对她动辄打骂,后来发展为性侵。好心人报案后,铜山区法院以强奸罪、猥亵儿童罪数罪并罚,于2014年10月依法判处小玲父亲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父亲入狱后,小玲的安置抚养成了问题,铜山区检察院便向当地民政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民政局向法院起诉撤销小玲父母的监护资格。2015年2月4日,铜山区法院判决撤销小玲父母监护权,由民政局担任小玲的监护人。 【点评】本案是民政部门首次提起撤销未成年人父母监护资格的诉讼,成为《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实施后的首例司法实践。本案彰显了法律的权威,对拒不履行监护责任、虐待伤害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一种强力震慑,尤其会对“虐童是家事”的观念形成强烈冲击。同时,从提起诉讼到审判后对孩子的安置,体现了国家监护的理念。最高人民法院评价该案“是对沉睡的撤销监护权法律条款的一种唤醒,具有极大的示范价值与标杆意义”。 ■南京养母虐童案引发广泛思考 【事件】2015年4月2日,南京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接到辖区某学校老师反映,儿童施某身上有多处表皮伤,怀疑系遭其养母殴打所致。4月5日,施某的养母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4月16日,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就此案举行审查逮捕听证会,之后公布不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李征琴的决定。检方这一决定引发社会广泛思考。 【点评】南京养母虐童被取保候审的结果折射出当前中国儿童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困境,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在虐童问题上的价值观念,即虐童是监护人教育孩子过当或者过度的定性,而不是故意伤害和家庭暴力。《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出台尽管突破了制度障碍,但观念障碍仍难以突破。该案发生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刑事案件的意见》发布之后,但在司法实践中,传统的人情观念、成人社会观念,仍在影响着类似案件处理。 ■电影《有一天》《亲爱的》《失孤》唤起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 【事件】2014年9月10日上映的《有一天》,讲述了儿童追梦的励志故事;9月25日上映的《亲爱的》关注了拐卖儿童的话题;2015年3月20日上映的《失孤》则是“打拐”题材。几部影片无不催人泪下。 【点评】有关儿童保护的题材一直以来很少出现在影视剧中。事实证明,这种借助大众传媒倡导儿童保护理念的形式,不仅喜闻乐见,而且对于儿童保护公共教育、提升社会公众意识非常有效。 ■踩踏事件再次为校园安全敲响警钟 【事件】2014年9月25日,云南省昆明市明通小学体育教师将两块体育教学使用的海绵垫子临时靠墙放置于学生午休宿舍楼一楼过道处。26日14时许,一、二年级学生午休后返回教室上课,由于一块海绵垫平倒于一楼过道,先期下楼的学生在通过时跌倒,后续下楼的大量学生继续向前拥挤造成叠加挤压,造成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其中两人重伤。 【点评】教育部曾多次就学生踩踏拥挤事故发布通知或者通报,要求狠抓学校安全管理和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遗憾的是,类似的校园安全恶性事件仍在发生。这说明简单的口头说教并不能有效避免校园安全伤害事故,只有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员工的安全职责,采取定期必要的演练,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日期:2015-6-1 9:31: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