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焦点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司法情境中的角色扮演

来源:网易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4-11-12
摘要:当前位置: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法治焦点司法情境中的角色扮演 司法情境中的角色扮演 2014-11-12 10:59:36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司法情境中的角色扮演 如果你被选中做某一司法情境中的群众演员,则具有了体验司法剧情的资格,那么,就尽心尽责地跑好你的龙套。

当前位置: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法治焦点>>司法情境中的角色扮演



司法情境中的角色扮演

  2014-11-12 10:59:36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司法情境中的角色扮演

  如果你被选中做某一司法情境中的群众演员,则具有了体验司法剧情的资格,那么,就尽心尽责地跑好你的龙套。作为司法剧情的推动者,司法者则需要细心揣摩角色,吃透法治的精义,秉持公心和良心,倾情于司法情境,逐步将剧情推向高潮

  □张训

  最近重温美国黑白经典影片《十二怒汉》,和十二位各怀心事的陪审员共同感受司法情境的深刻乃至奇妙。从该剧片头的剧情铺设来看,几乎是倏忽之间,年轻的刑事被告人就会被认定有罪,并极可能难逃一死。不过,8号陪审员的“一念之差”却引发了其他陪审员对案情“合理怀疑”的聚讼。而此,让这一看似水到渠成的司法流程稍微停滞了一下,并且因为这一次停顿,案件进程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当诸位陪审员不再为自己的股票或者即将开始的棒球赛分心,不再热衷于为自己的传呼公司或爆米花做广告,不再了无心绪的谈论天气或者感冒,而是一点点排除杂念,一步步深入到司法的剧情中来,这时,才会出现,9号陪审员以老年人的切身体会来剖析老年证人说谎的可能性,5号陪审员以年少时的不堪经历告诫指证被告人的凶杀方式存有疑点,因为擅长使用弹簧折刀(凶器)的贫民窟混混的常规使用方式是刀锋上刺而非向下扎入,也才会有多数陪审员能够对3号陪审员情急之下“我要杀了你”(剧中用以指证年轻被告杀父动机的证据)的这句话有深刻领悟。而且,也正是因为陪审员们沉浸在被告人或许有罪、或许该死的迷局中,他们在考虑检察官的有罪起诉时,才愿意排除私心、换位思考,站在被告人的立场,把被告人当成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加以体验,去感受刑事被告人此时的弱势地位和其求生的渴望,从而积极表达连本案辩护律师都懒得提起的无罪诉求,并对那些曾经的“铁证”逐一剖析并提出怀疑。

  当这些合理的怀疑郁积胸中,无法驱散时,陪审团最终作出无罪认定就顺理成章了。在学者看来,所谓合理怀疑是指对全案证据慎重细致地分析推理后产生的,有具体事实根据,复核经验与逻辑,足以动摇事实认定的怀疑。剧中呈现的有罪证据的诸多疑点显然动摇了陪审员们对年轻被告有罪的认定。伴随着司法文明的步伐,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在今天逐步确立。想想远在几十年前(电影是1957年出品),《十二怒汉》所展现的这一司法理念,的确令人眼前一亮。事实上,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可能有损真实的正义,有时也无法妥当安放刑事被害人的受损情感,比如“辛普森案”以及被称作中国版辛普森案的福建“念斌案”。不过,排除一切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使用恰恰因为其影响了案件的走势而容易成为一种看得见的正义。

  我们姑且不去谈论合理怀疑证明标准本身的合理性如何,也不去过多的讨论《十二怒汉》中对这一证明标准演绎的准确性如何,且关注围绕这一规则建立起来的陪审团的良知问题。可以想象,没有良知的人不会关心案件审判结果公正与否,就如影片中那个一心想着赶快结束别耽误观看球赛的7号陪审员,年轻被告人的生与死与他何干,他的表决似乎都取决于时间的算计。事实上,陪审员们只有融入到具体的司法情境中,乃至成为这一具体司法事件的一分子,才会在角色扮演中真正入戏。正如人们观看一场对抗赛,一般会心系其中的一方,否则赛事的结果对他而言就不重要了。不关心赛事胜负的观众自然只能归入看热闹之流。

  在中国,向来不缺少这种被鲁迅先生刻画成“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看的都是别人的热闹,作为局外人,看客们尽可以观望、赏析。而如今,借助于多元化的媒介,看客们不只是“看”,还可以尽情地“说”。似乎只有借助于说,方可化解其某些无名积怨。说者多了,即可汇集成“民意”。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司法事件中的参与者。他们选择好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位置,饶有兴致地发表对某一司法案件的见解。当然,滑稽的是,很多时候,一些表达者连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术语都搞不清楚,甚至也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其急于表述的心情已经不可遏制。可以说,一些司法事件之所以成为社会热门事件,为全民目击,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互联网时代民意的聚讼。这也由此引发了各界关于民意与司法、媒体与司法之间关系的持续关注。当一般司法事件一旦上升为社会热点事件,其中的当事人尤其是司法者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时候,堆积起来的民意成为司法者必须考量的案外因素。所以才有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判词理由。而且,有些民意显然对一些案件中的司法判决形成了干扰,甚至左右了案件的最终走势。

  不过,值得反思的是,民意究竟是什么?民意是不是十一个人对一个人的战争。倘若如此,民意着实可怕。加之民意“口口相授”的传播方式和语义本身的流质性,很容易致使民意的洪流冲破理性的堤坝。正如麦迪逊的告诫,“即使所有的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次雅典会议的成员依然会是一群暴徒。”更何况,民意的许多制造者抱着看热闹甚至是幸灾乐祸的心态。还有一些随大流者,他们的随性与无知加剧了民意的泛滥。在《十二怒汉》中,倘若8号陪审员没有那“一念之差”的理性,而是选择跟风,成为助长主流民意的一道波澜,那么事件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由此,一般民众在关注司法事件时,应当持有理性的态度,不要轻易置喙,给司法者留下足够的抉择空间,因为任何事物都可能不是你看到或听到的那样。当然,如果你被选中做某一司法情境中的群众演员,则具有了体验司法剧情的资格,那么,就尽心尽责地跑好你的龙套。作为司法剧情的推动者,司法者则需要细心揣摩角色,吃透法治的精义,秉持公心和良心,倾情于司法情境,逐步将剧情推向高潮。

日期:2014-11-12 10:59:36 |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