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法治焦点>>解读国务院的星期三:23次常务会议20次在星期三 解读国务院的星期三:23次常务会议20次在星期三 2014-8-13 9:02: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每周的星期三,正在成为观察中国经济政治生态的一个窗口。 除了出访或是参加重要活动,李克强总理都会在周三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习惯在这一天的新闻里寻找国务院的声音。 7个月,23次常务会议(20次在星期三),如果将这些会议的主题用一条红线串起来,看到的不只是大政方针变化的轨迹,更有本届政府的执政之道、治国之策。 23次常务会议,18次提到简政放权 毫无疑问,“简政放权”是这半年多国务院常务会议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今年年初至今,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通稿中,18次提到简政放权。 作为本届政府深化改革的抓手,“简政放权”不只牵动着各级政府部门执政理念的变化,而且有力地巩固着市场经济的基础。 众所周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矛盾之一。具体到当今中国“大政府、小市场”的现实,如果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转换成最通俗的改革语言,那就是“管住政府的手,放开市场的手”。 管住政府的手,就要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强化放管结合,是本届政府的先手棋,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一招。 为此,6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一个突出主题就是:“放权”。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创业就业,取消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将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并先期取消一批准入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 政府放权的同时,也在给市场松绑。这从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可以得见。 4月23日,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5月30日确定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这些举措的核心是给市场的主体、企业松绑,从而增强市场的活力。 此外,企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技是最核心的推动力,为此必须给科技松梆。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李克强总理强调,改掉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文件”,让科技人员可以入股、拿期权。 在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教授看来,这一系列举措,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奠定了基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更是指出,“政府改革是本届政府的第一亮点”。 “放得有效,管得到位”的服务型政府 简政放权,绝不等于政府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强调放管结合,宽进严出。 “管”绝不是政府重复过去大包大揽的传统套路,而是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管"是一杆"公平秤",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他强调,要通过建立各部门惩戒联动机制,让企业有一个不能触碰的“戒律”,有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强制约束企业的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显然“放得有效,管得到位”,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政府必须改革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必须依靠创新,让政府工作升级。“"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李克强强调,“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是要切实做好"放管"结合。” 具体分析,政府工作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监管的创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企业的生命。过去对企业的失信行为,监管部门处罚手段单一,处罚信息往往也是内部掌握。这很难触动一些企业的根本利益。为此,现在要建立信用体系,强化信用监管。 “市场不能搞丛林法则,不能随便"搞一家伙"、出个"黑手",还需要政府这个裁判员。”李克强说,“但另一方面,政府要吹"明哨"而不能吹"黑哨",要明确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手段,允许自然的优胜劣汰,让市场公平竞争、健康发展。”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草案)》,这为诚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法规支持。 那么该如何建立信用体系?李克强以当下最热的“大数据”,阐释了构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的路径。他说:“我们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包括国家社会信用信息平台,都要融入"大数据"的思维理念。” 其二,是服务方式的创新。行政审批制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是少盖几个公章,深层分析,是政府职能的变化。与之相应地,要求政府的工作方式要发生改变。以政府力推的工商注册登记制改革为例,表面看好像只是办营业执照少盖几个公章,少跑几次路,其实它所连带审批政度的变化,早已超出了便民利企的范畴,成为撬动政府自身改革的一个支点。围绕这一点,税务、卫生、交通、外贸等部门都在改变自身的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 日渐清晰的施政方向:微刺激、定向调控 一季度经济增速为7.4%,这是5年来经济增长的最低值。面对稳增长与经济下行压力这对矛盾,如何应对? 本届政府给出的答案是:既要“保持定力”,又要“主动作为”。由此,“合理区间”“微刺激”“定向调控”,成为李克强调控经济发展的“政策口径”。 “保持定力”的自信来源于对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李克强说,“合理区间是指经济增长率不低于7.5%左右,所谓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正常的,都处于合理区间。” 对此,常修泽认为,强调经济增长区间,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明确了增长的“区间”,也就确立了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微刺激而不是强刺激”。在增长区间内,政府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而微刺激要发挥作用,显然对宏观调控的水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定向”“精准”也因此成为关键词。 李克强说,定向调控的内涵是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精准发力、统筹施策,是此前“区间调控”的深化。“有人认为,定向调控就是"降准",这是一种误解。”李克强说,“定向调控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是定向发力,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薄弱地带来进行调控。” 正是源于此,上半年,政府在调结构上抓住“重点领域”,屡出重拳。6月11日,讨论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7月2日,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对重点产业发展的规划,不只是给产业松绑,也为中国经济稳增长打造持久动力源。 常修泽教授认为,微刺激而不是强刺激是本届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本届政府在经济上的另一个大手笔,就是“调结构”,在产业结构上下功夫。上半年推出很多产业规划,核心的主题就是产业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 狠抓改革的两个“一公里” 再好的政策,落不到实处,也难以生效。因此,抓落实、惠民生,是本届政府执政的一个突出理念。 李克强说:“百炼才能成金,只有切实落到实处,才能让这个政策真正变成"金十条"。” 抓落实,就是要抓住改革的关键点、民生的关注点。李克强用两个“一公里”来形容这个改革的关键点。他指出,国务院开展全面督查时,既要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要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 抓落实,就要强化督查检查,实时检查工作落实情况。6月25日至7月5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区、市)、27个部门和单位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在7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8个国务院督查组组长依次走上发言席汇报督查结果,整个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几乎座无虚席。 “督查要坚决避免"雨过地皮湿",决不能走过场!”李克强说,“要让督查真正见效,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抓落实,还应有民生情怀,时时心系百姓。常修泽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棚改、户籍改革等主题,这些都是保民生、惠民生的体现。 “我们一些大城市表面上看已经建设得很漂亮了,但在高楼大厦背后,依然有很多棚户区,既没有供暖设备,也没有上下水。”李克强说,“我们30多年的确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但我们确实仍是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在一省之内,发展都极不均衡。”李克强表示:“老百姓有安全感,社会才有安定感,国家才能稳定发展。” 3月19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各项工作时,要求各部委负责人,既要强化团队合作,又要各尽其责,真正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曾经有人说,官位级别的差距,其实更多图的是一个“面子”,一个“社会公认度”。“什么是"公认度"?”李克强提高了声音,“给老百姓做事就是最大的"公认度"!” 他在谈到棚户区改造时说:“你以为"戳"几个大楼就是"政绩"吗?让千家万户受惠才是真"政绩"!” 日期:2014-8-13 9:0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