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新耕地面积13538.5万公顷 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生态用地数据变化明显,生态承载问题日益突出 本报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胡其峰)在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向社会介绍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成果。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园地1481.2万公顷、林地25395.0万公顷、草地28731.4万公顷。调查显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王世元介绍,全国耕地调查数据虽有所增加,但实有耕地还是那么多,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次调查的相关数据反映,全国有996.3万公顷(将近1.5亿亩)耕地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等安排逐步调整;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这样算下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2亿多公顷。王世元表示,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 此次调查显示,建设用地增加虽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但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与一次调查相比,建设用地从2918.0万公顷增加到3500.0万公顷,增加了582万公顷。国家实施建设用地增量计划投放与鼓励存量盘活并重的调控措施,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同时,二次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建设用地增速较快,许多地方存在建设用地格局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调查还显示,生态用地数据变化明显,生态承载问题日益突出。全国因草原退化、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减少1066.7万公顷;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冰川与积雪减少7.5%;局部地区盐碱地、沙地增加较多,生态承载问题比较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