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理学

旗下栏目: 法理学 宪法学 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经济法 诉讼法 司法制度 国际法

首例流量劫持案 判刑的样本意义

来源: 人民法院报 作者:苏明龙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20
摘要:全国首例“流量劫持”刑事案件的宣判,首次以司法的方式确认了劫持他人流量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无疑给那些无视法律规定,非法劫持他人流量的不法之徒敲响了法治警钟。 全国首例“流量劫持”刑事案件日前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宣判,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

  全国首例“流量劫持”刑事案件的宣判,首次以司法的方式确认了劫持他人流量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无疑给那些无视法律规定,非法劫持他人流量的不法之徒敲响了法治警钟。

  全国首例“流量劫持”刑事案件日前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宣判,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分别判处两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扣押在案的作案工具以及退缴在案的违法所得予以没收。

  所谓流量劫持,就是利用各种恶意软件修改浏览器、锁定主页或不停弹出新窗口,强制用户访问某些网站,从而造成用户流量损失的情形。作为危害网络安全的一大“毒瘤”,流量劫持引发的诉讼曾有先例。在两年前的“3B”大战中,360对百度搜索结果进行标注甚至篡改,并向用户宣传安装其浏览器,被法院判决赔偿百度40万元。

  不过,这只是对劫持流量行为的民事责任追究,而对其刑事责任的追究,此前还没有先例。浦东新区法院对流量劫持者首次判处刑罚,对肆意妄为的流量劫持者来说,无异于是对其犯罪行为的一记当头棒喝。法院的刑罚判决表明,劫持流量行为不但违法,而且也会构成犯罪,始作俑者将会为此付出被入刑的沉重代价。从这种意义上说,首例“流量劫持”刑事案件的公开宣判,无疑具有样本意义。

  在网络世界,用户花钱购买的流量是用户上网的“通行证”。显然,流量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属性,未经本人许可,他人不能非法劫持。劫持流量,与非法占有或窃取他人财产没有任何本质区别。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将劫持流量的行为定义为犯罪,一些不法之徒对劫持他人流量乐此不疲,并将其作为一种快速牟利的手段。即使因劫持他人流量被判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劫持者还是抱着大不了赔钱了事的心态,依然我行我素,以致“流量劫持”成了网络世界久治不愈的顽疾。

  认为劫持流量不承担刑事责任,这是一种误解。虽然刑法没有直接设置劫持流量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劫持流量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从劫持流量产生的后果来看,其行为不仅导致了用户的流量流失而遭受经济损失,而且也因恶意软件的强行植入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给网络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关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构成要件。法条对该罪的处罚十分严厉,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在首例“流量劫持”刑事案件中,法院综合考虑两名被告人的自首情节和认罪态度,对其处以三年有期徒刑并适用缓刑,体现了罚当其罪的法治精神,彰显了依法惩治通过劫持流量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法治原则。

  全国首例“流量劫持”刑事案件的宣判,首次以司法的方式确认了劫持他人流量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无疑给那些无视法律规定、非法劫持他人流量的不法之徒敲响了法治警钟。这对进一步依法惩处该类犯罪,无疑提供了司法实践的典型“判例”样本。依法对该案劫持流量的两名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其最大的亮点在于此,最大的现实意义也在于此。

责任编辑:苏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