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一篇文章《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内容虽然简单,其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一年轻人刚进法院,有些不适应,屡遭打击,对法律精髓、法律灵魂又一次迷糊,司法是独立?还是被立?是判决?还是调解?回家后向父亲抱怨。父亲听后默默地将孩子领到厨房,然后从橱柜中取出一根胡萝卜、一个鸡蛋和一包咖啡豆。父亲将胡萝卜放入沸水中,过了一会儿将胡萝卜取出来让孩子看,胡萝卜变软了。继而,父亲又把鸡蛋放入沸水中,过了一会儿又取出让孩子看,鸡蛋变硬了。最后,父亲把那包咖啡豆放入沸水中,很快,水变成了棕色,散发着咖啡豆的清香。最后,父亲问孩子:“你愿意当胡萝卜、鸡蛋吗,还是咖啡豆?”“我要当咖啡豆!”看似不相关的三种事,看似平常的三个生活片段,串联起来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法官经常会面对‘沸水’时候。诚然,我们法官的立场、感情和价值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可以明确的是:每一个案子,我们的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应当明确自己站在什么的立场上,以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进行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来适用法律,这是法官天天必须的选择。这时,我想起审理“四人帮”特别法庭的李海初法官。同样是他,在1976年8月承办《第二次握手》 作家张扬案,这是姚文元“内定要杀”的头等大案、要案。这个案件并不难办,可以走走过场交差了事。但李海初却将全部案件逐一细看,并随手摘录。读过案卷他深感此案“明明是按预定的框框栽赃”,如果经他的手将小说作者判处死刑,回首平生的时候“会感到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同时不招祸端,他又承揽了其他许多案件,故意将案卷堆满写字台,以任务量繁重为由硬是将案件拖了一年,为该案的正确审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样的裁判,除了经得住时间和历史检验外,还透射着中国法官独特的睿智! 判断一个法官的素质高低方法,不是他是否已将法律条文烂熟于胸,而是当没有法律条文作为依据而必须审理裁决时,既要符合自然正义要求,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做到“不据法司法”这一点,一个法官不必都具有硕士、博士的头衔,但必须有足够的法律素养。更重要的是,面对困境,不要像胡萝卜一样向‘沸水’屈服,放弃个性,最终被征服;也不能像鸡蛋虽变得硬挺,看似坚强,却也被困境改变了脾气,没了个性;一个好的法官应当是个要像咖啡豆一样,有芬芳,有个性,并用两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去维护正义的人;一个好的法官应当是个能怀揣着法律灵魂融入环境,借助公正的自然生命力,通过自己一点一点努力改变着周围不尽人意环境的人,并最终使整个环境因自己的个性而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人。 在困境面前,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这时,我们可以清朗的回答,我们要当法律林园里的咖啡豆!(福建漳平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