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警方梳理公布14种电信诈骗陷阱 这14种电信诈骗是: 1.“刷卡消费”诈骗。不法分子发送手机短信称用户银行卡刚刚在某地刷卡消费若干元,可致电XXXX号码咨询。在用户回电后,其同伙即假冒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及公安局(或检察院)金融犯罪调查科进行诈骗。 2.“引诱汇款”诈骗。不法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将“请把钱存到XX银行,账号XXXX”等内容大量发出。 3.利用任意显号软件诈骗。不法分子使用任意显号软件,冒充电信局或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随意拨打手机、固定电话,显示国家机关的热线号码、总机号码,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犯罪,或以没收受害人银行存款进行威胁恫吓,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到指定账户。 4.虚构购房、购车退税诈骗。信息内容多为“国家税务总局(或XX汽车公司)房产(或车辆)交易(或购置)税收政策调整,你的房产(或汽车)可以办理交易税(购置税)退税,详情请咨询XXXX,诱骗事主转账到指定账户。 5.“汇钱救急”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网聊、电话交友、套近乎等手段掌握受害人的家庭成员信息后,首先通过反复骚扰或其他手段骗使受害人手机关机,在此期间以医生或警察名义向受害人家属打电话,谎称受害人生病或车祸住院正在抢救,甚至谎称遭到绑架,要求汇钱到指定账户救急。 6.“冒充领导”诈骗。不法分子假冒领导、秘书或部门工作人员等身份打电话给基层单位负责人,以推销书籍、纪念币、划拨款项、配车、帮助解决经费困难等为由,让受骗单位先支付订购款、配套费、手续费等到指定银行账号,实施诈骗。 7.“猜猜我是谁”诈骗。不法分子冒充受害人的熟人,在电话中让受害人猜猜他是谁,当受害人报出熟人姓名后即予承认,然后谎称近期将来看望受害人,然后寻机诈骗。 8.“电话欠费”诈骗。不法分子冒充电信工作人员打电话到事主家中,谎称事主在某地办理了固定电话并已造成欠费。当事主反映并未登记办理“欠费”电话时,作案人员会继续以事主身份信息泄露、被他人冒用,公安机关正在调查为由,进行诈骗。 9.无偿提供低息贷款诈骗。“我公司在本市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3%,无需担保,请致电XXX经理”。此类诈骗短信,是骗子利用一些企业和个人急需周转资金的心理,以低息贷款诱人上钩,然后以预付利息名义骗钱。 10.“骗取话费”诈骗。不法分子通过拨打“一声响”电话,诱使受害人回电“赚”取高额话费。或以短信形式发送“您的朋友13XXXX为您点播了一首XX歌曲,请拨打9XXXX收听。”一旦回电话,就可能会造成高额话费或定制某项短信服务,造成财产损失。 11.冒充黑社会敲诈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冒充“东北黑社会”、“杀手”等名义给手机用户打电话、发短信,以替人寻仇 “要打断你的腿”、“要你命”等威胁口气,使事主感到害怕后再提出“我看你人不错”“讲义气”“拿钱消灾”等迫使事主向其指定的账号内汇钱。 12.“高薪招聘”诈骗。此类诈骗犯罪中,不法分子利用通过群发信息,以高薪招聘“公关先生”、“特别陪护”等为幌子,要求受害人到指定酒店面试。当受害人到达指定酒店再次拨打电话联系时,犯罪分子并不露面,声称受害人已通过面试,向指定账户汇入一定培训、服装等费用后即可上班。 13.以销售廉价违法物品为诱饵诈骗。发送短信内容为“本集团有九成新套牌走私车在本市出售,另防身武器。电话XXX。”此类骗术是利用人们贪便宜的心理,谎称有各种海关罚没的走私品,可低价邮购,以交定金、托运费等进行诈骗。 14.电话交友诈骗。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和报纸等刊登个人条件优越的交友信息(如:谎称自己为“款姐”或“富商”),在电话沟通中,以甜言蜜语迷惑事主,然后借机诈骗。 警方提醒,遇到这几类来电信诈骗时要采用“三不”防范法。不轻信: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设圈套的机会;不透露:不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不转账: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