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地市司法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北京人大实行“二审三通过”提高立法质量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1-06
摘要:检察日报 北京人大实行“二审三通过”提高立法质量 11月19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该市首部经“二审三通过”的地方性法规。2009年12月该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
检察日报


北京人大实行“二审三通过”提高立法质量


  11月19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该市首部经“二审三通过”的地方性法规。2009年12月该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初审,今年9月,该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二审。二审期间,变过去“全体会议审议”的方式为“分组审议”方式。

  【连线嘉宾】

  刘维林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连线记者】

  本报记者 郑赫南

  记者:以往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法规都是“二审二通过”,这次为什么开始实行“二审三通过”?

  刘维林:这是本届人大常委会的一个创新举措。在2010年9月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报了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规案审议的程序和方式》,其中规定,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规,审议形式以“二审三通过”为主。

  记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

  刘维林:以往,在法规一审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时都能畅所欲言,提出很多很好的审议意见,但二审时,由于采取的是全体会议审议的形式,发言的人较少,甚至没有人发言。另一方面,又常有个别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会下提出一些具体意见,却不能作为法定的审议意见予以采纳。

  记者:为什么选中了《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

  刘维林:该《条例》是近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立法项目中比较重大的,也是关注度比较高的,考虑到委员、代表们分组审议时会更有话说,所以选择从它开始试行“二审三通过”。

  记者:“二审三通过”的成效如何?在《条例》修订时是否有所体现?

  刘维林:现在将二审改为分组审议,大家更能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将表决推迟到下一次常委会会议,至少间隔一个半月,有利于常委会更好地吸收采纳审议意见,修改完善法规表决稿,提高立法质量。

  《条例》一审时,已经有19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3位列席代表发言;二审分组审议时,又有16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3位列席代表发言,他们提出了40余条意见,《条例》最后采纳了20多条,其中有些意见涉及到这部法规的关键性问题。

  记者:能否具体谈谈二审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了哪些关键性问题?

  刘维林:比如关于“协管员”的问题。二审时,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凤山建议建立“协管员监督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他认为,对违法排放污水行为依法处罚,前提是执法队伍看到违法排放才能处罚,但现在做不到,执法成本非常高,抓到的时候不知道企业已经排放多长时间了,建议参照交通协管员的办法,政府聘用业余监督员,让他们负责登记和及时准确上报,这样就有了处罚的依据,同时进一步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

  再比如“按年计罚”(排污费的计算方式)问题,一审后草案修改稿中拿掉了这一内容,二审时多位委员建议恢复,后经法制委员会进一步调研,最后得以在《条例》中体现。

  记者:“二审三通过”是否会成为常态?

  刘维林:根据立法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和立法实践,地方性法规一般要经过二审,个别的可以一审(简易修改或制定),特别重大、重要、疑难的可以三审、四审。北京市一直坚持的是“二审”,但也不全是,比如2009年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就曾历经三审通过。

  所以,“二审三通过”以后将是主要的审议方式,但也不局限于此。

  记者:该怎样看待这种“创新”?

  刘维林:“二审三通过”是对本市现行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进行的微调,是会议审议形式的变化,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改进立法工作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