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地市司法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北京市劳教局连续十四年实现“四无”目标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1-06
摘要:法制网——法制日报 科学施教提高挽救质量 北京市劳教局连续十四年实现“四无”目标 今年12月6日,北京市劳教局被司法部授予国家司法行政系统集体一等功,这是该局组建以来第二次获得司法部集体一等功奖励。12月25日下午,在首都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执法大培训岗
法制网——法制日报


科学施教提高挽救质量
 
北京市劳教局连续十四年实现“四无”目标
 

  今年12月6日,北京市劳教局被司法部授予国家司法行政系统集体一等功,这是该局组建以来第二次获得司法部集体一等功奖励。12月25日下午,在首都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汇报展示会上,司法部副部长陈训秋将一等功旗帜授予北京市劳教局。

  这面火红的旗帜背后,是北京市劳教局全体民警职工历经10年的不懈努力。10年来,北京市劳教系统已经形成了分类、分级管理,实施特色教育的矫治流程,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医学等先进理论和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教育挽救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显现。到今年12月31日,北京劳教场所将连续十四年实现司法部提出的“无劳教人员逃跑、无非正常死亡、无所内重大案件、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四无”目标。

  所内心理咨询覆盖率实现100%

  北京市劳教局教育处处长罗贵伶说,提高教育挽救质量是他们的中心工作。围绕这一主题,近年来北京市劳教系统积极转变理念,将传统的教育矫治方法与现代矫治技术相结合,一系列更为科学的教育矫治措施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实施心理矫治就是其中的一项亮点工程。

  劳教人员小王,自从到劳教所以来,心中充满了强烈的自卑感,一句“死了算了”几乎成了他的口头语。在小王的眼里,自己这一生什么事都干不好,没有一件事是成功的,就连劳教所里队列训练这么简单的事,他都比别人做得慢。一种强烈的焦躁不安感笼罩着小王。

  小王的状态,民警们都看在了眼里,为了帮助他安心接受教育,民警们将小王带到了劳教所内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在开展危机评估的基础上,对他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一方面教会他放松的方法,另一方面则利用他想要改变的内心动力,帮助他重新找回人生的价值。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折磨着小王的强烈自卑感变得平淡了,他又重新树立了开始美好生活的信心。

  像小王经历的这样,针对劳教人员个体开展心理咨询,北京市劳教局每年大约都有2000多人次,除此之外,全局每年还组织开展团体咨询达4万人次以上,覆盖率为100%。

  罗贵伶告诉记者,目前所有劳教所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设立有宣泄室、静心室、行为治疗室等多个功能室,并配备了3至4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广泛运用沙盘治疗、家庭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10余种专项技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北京市劳教系统内,已经有300多名民警进行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260余名民警获得了国家二级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他们的目标是,未来3年,在一线管教大队工作的民警有二分之一要掌握专业心理咨询技术。

  “一人一策”加强个别化教育

  2005年下半年,北京市劳教局就民警与劳教人员之间“命令与服从”方式对转化的影响,如何建立沟通信任平台,加强个别化教育提高教育挽救质量等关键性问题,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深入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一项依托班组建设展开的个别化矫治工作新模式在各劳教场所推开。

  “以所管人员为中心,综合运用管理、教育、心理等各种理论和技术,‘一人一策’的教育矫治模式,切实带动了教育挽救水平的整体提升。”罗贵伶说。

  年仅19岁的郭某刚刚进入劳教所时,不仅总是低头不语,而且还有自残行为,他的手臂上布满了自己咬下的深深牙印。民警经过与他反复沟通了解到,郭某从小就有一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感觉,为了缓解压力,他时常用刀划伤自己的手臂。被劳教之后,这种压力感变得更加强烈,没有刀子,郭某就一口一口咬破自己的皮肉。

  郭某的心理状态和做法让民警们感到很吃惊,如果劳教期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为了帮助郭某,责任民警郑队长为他制定了一套专门的教育矫正方案,不仅平日里对他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且每当郭某因受到挫折而情绪波动时,郑队长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教他一些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同时,通过平时的教育指导,慢慢帮助郭某重新找回自信。

  出所前,郭某鼓起勇气向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的郑队长说:“队长没有抛弃我这样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不仅仅让我学到了法律知识、做人的道理,更让我找到了自信,我一定会努力改掉这种不正常的心态。”

  罗贵伶对记者说,个别化矫治模式就是要全面系统地分析把握每个劳教人员,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特点、具体问题,遵循他们的认识接受规律、心理变化规律、行为改变规律,确定工作方式、方法和内容,帮助他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努力实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对每个责任班民警都有明确的目标考核要求,完成矫治个案并达到考核标准的,将被授予个别教育能手称号。

  记者了解到,班组建设工作开展几年来,一个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为中心,综合各方力量展开科学施教的大教育工作格局已经在北京市劳教局形成,实现了教育矫治工作实践和理论的新突破。

  一个模式三个平台助康复者保持操守

  今年的“6·26”国际禁毒日期间,北京市劳教局被国家禁毒委授予“2010年全国6·26禁毒宣传教育精品活动”称号,成为全国劳教系统受到表彰的两家单位之一。而此前,北京市劳教局的强制隔离戒毒和戒毒康复工作已经多次得到了司法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还荣获了“全国监狱劳教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禁毒法实施的两年多时间里,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起了“三五一”的戒毒模式,将戒毒分为“隔离观察及治疗、身心康复、巩固提高”三个治疗阶段,采取“行为训练、认知教育、生理戒毒、心理矫治、家庭及社会功能修复”五项措施,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诊断评估办法。在戒毒康复工作中,通过不断探索深化“戒毒康复、家庭关系修复、社会接纳”三个平台,形成了“集中康复、社会历练、跟踪照管、严防复吸”的戒毒康复工作机制。

  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内有一个国家级的疾病监测点,在全国首家运用科学仪器对戒毒人员身体机能开展测试工作。每一个戒毒人员入所时都要经过人体成分分析仪、脑功能测试仪等一套先进设备的检测,获得各项指标情况的测试结果表。在戒毒过程中,60余名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专家型民警,组织开展个体、团体心理咨询、脑功能恢复训练以及身体康复训练,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戒毒治疗。

  据了解,从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走出去的戒毒人员半数以上保持了操守;从康复中心走出去的戒毒康复人员大多数保持戒毒操守,其中保持3年以上操守的35人,保持2年以上操守的33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和戒毒康复场所已经成为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中途岛”和“缓冲带”。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