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广东省委副书记:防止脱离“转型升级”而空谈“幸福广东”
一个执政党不为人民谋幸福,就失去了执政的价值和合法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宗旨,90年来孜孜以求,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以强大的凝聚力,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全球经济总量第二大国,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一、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庄严承诺 追求幸福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关于幸福的思想,先秦儒家提出了“乐、福、禄、吉”等幸福的概念,论述了“孔颜之乐、君子三乐、与天地参、盛德大业、大同社会”等幸福的形态和境界。西方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也对“幸福”作了深入探讨。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和正义紧密相联,不正义就是不幸福;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是人类的特有属性。马克思指出“那些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革命和执政的根本目标。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就是要“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开宗明义指出,要“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同志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号召,“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可以说,我们党9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我们党领导人民谋幸福90年所经历的峥嵘岁月和创造的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丹青画卷。特别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进一步增强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突出强调建设幸福社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衷,更是执政党追求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不仅是顺应新形势新变化,回应人民新期待的庄严回答,也是适应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迫切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不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和心理的需求。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不等于民众幸福,更不意味着政权长治久安,建设幸福社会正当其时。 建设幸福广东,是广东省委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汪洋同志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对建设幸福广东做了全面深刻阐述。我们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广东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经济总量早已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香港、新加坡、台湾,成为国内第一经济大省。另一方面,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正如汪洋同志所指出的,我省群众富裕程度与一些兄弟省市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历史欠账严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经济大省地位还不相称,社会矛盾多,等等。强调决不能出现“干部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牛市’中陶醉,群众在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熊市’中埋怨”的现象。可以说,现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又到了由“增量时代”向“提质时代”转变的关键节点,加快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以民生为导向的科学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二、努力创造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 幸福不是喊出来的。建设幸福广东,既要敢想,更要会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创造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把幸福广东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变成人民群众从心底洋溢出的由衷赞美的幸福生活。 (一)加快转型升级“做大蛋糕”,夯实建设幸福广东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环境优化是幸福建设的前提。人民网今年两会前调查显示,34.4%的网友(3957票)认为“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这说明当前大家最关心的是经济增长如何惠及民众、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走包容性增长的道路,创造更充裕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紧紧抓住主题、主线和核心,实现六大转变:由“出口导向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逐步提高居民收入,解决“能消费”的问题;要健全保障体系,解决 “敢消费”的问题;要确保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质量和安全,解决“放心消费”的问题,使居民消费率上升到合理水平。由“制造业拉动”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重点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推动产业链升级,向“微笑曲线”两端即研发和销售延伸,抢占企业利润最高点。由区域不平衡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经济一体化转变,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生态优美、和谐宜居的美好幸福家园。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之路。由高碳发展向低碳发展转变,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人民网的调查也显示,27.7%的网友(3194票)认为“社会保障、体面尊重”与生活幸福感关系最紧密。要树立以民生导向的社会发展理念,把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宏观战略上实现由“强省”向“富民”转变,在工作重心上实现由“重财富增长”向“重民生投入”转变,在价值评判上实现由“效率优先”向“兼顾公平正义”转变。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在影响个人幸福的变量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就业。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支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当前,特别应当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筑牢建设幸福广东的基石。公平正义是社会幸福的基石,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才能心情舒畅,工作愉快,才能谈得上生活幸福。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人民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要树立法治权威,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没有特权,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内最大自由。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创新人口管理和服务机制,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安全感。要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完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处理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信访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建设幸福广东的活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幸福广东建设的不竭动力。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改革的积极性。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推动行政体制、要素价格、投资体制、环保、土地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一套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要围绕市场化方向推进经济领域改革,设立一批改革试点地区,重点推进资本市场、土地市场、价格体系、国有企业等方面改革,创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要率先推进社会建设体制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与时俱进、更加科学的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和基本社会政策体系。 (五)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建设幸福广东提供作风和纪律保障。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净化干事创业的环境。人民网调查显示,有31.4%的网友(3612票)认为,“权力规范、公共服务”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要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落到实处。要把解决影响群众幸福感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征地拆迁、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环境保护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严重侵害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以实实在在的反腐成效取信于民。要加强权力观教育,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建设幸福广东过程中要防止和克服几种错误倾向 当前,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共识高度凝聚,但同时也要防止和克服几种错误倾向。 (一)要防止和克服把加快转型升级与建设幸福广东割裂开来的倾向。汪洋同志多次强调,加快转型升级是手段,建设幸福广东是目的,二者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偏废、不能割裂。一方面,不能把手段当目的,为了发展而发展,见物不见人,经济总量上去了,而人民群众却感到不幸福。另一方面,要防止脱离“转型升级”而空谈“幸福广东”,使“幸福广东”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恩格斯曾经说过:“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建设幸福广东,前提是要壮大经济总量。只有做好蛋糕,才能更好地分蛋糕。要以民生和幸福的需求来倒逼经济转型优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幸福感。 (二)要防止和克服片面追求在短期内提升主观幸福感,而忽视建设长久幸福的倾向。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避免急功近利。要防止将“建设幸福广东”简单化、片面化,空口承诺幸福蓝图、画饼充饥忽悠群众;将“建设幸福广东”沦为幸福“政绩工程”等。必须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不刮风、不攀比、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保证人民群众有更给力、更长久的幸福。 (三)要防止和克服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割裂开来的倾向。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注重人民整体利益,又要关注个体权益,实现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广大干部所应努力的方向不是某一个人的幸福,不能为了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的幸福而牺牲了社会其他群体的幸福,而要为社会的整体性幸福鞠躬尽瘁。另一方面,这种整体性幸福又要贯穿到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之中去,使每一个人的幸福都能够得到合法的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这个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幸福观,正确定位幸福,深刻理解幸福,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 (四)要防止和克服对共建共享的片面理解和绝对化倾向。幸福是劳动和享受的统一。建设幸福广东首要的是“建设”,没有“建设”两个字,其他就无从谈起。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党委、政府要统筹兼顾、尽力而为,社会各界和全省人民要积极参与,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要防止只重共享、不重共建的倾向,防止坐享其成、等待幸福从天而降的消极不作为思想。“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人民群众是幸福广东建设的主体,无论是幸福广东的建设,还是幸福广东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调动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人民群众的智慧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