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基层“精准扶贫”缘何总是偏离“瞄准点”

来源:张春生 作者:张春生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25
摘要:时事评论 基层“精准扶贫”缘何总是偏离“瞄准点”如何通过村治中的民主建设制约基层干部的权力滥用?如何保障村庄中少数者的权利,遏制多数的暴政?如何按规矩办事、按法律办事遏制寻衅滋事的无赖?必须成为有关部门认真面对的关键问题。(3月24日 新华网)
时事评论 基层“精准扶贫”缘何总是偏离“瞄准点”如何通过村治中的民主建设制约基层干部的权力滥用?如何保障村庄中少数者的权利,遏制多数的暴政?如何按规矩办事、按法律办事遏制寻衅滋事的无赖?必须成为有关部门认真面对的关键问题。(3月24日 新华网) 扶贫工作本意是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从宏观上看这是一个好事情,但具体的操作过程(事实上光是甄别工作)经常让基层干部“无所适从”。以至于在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时手忙脚乱,政策“走样”。需要扶贫的村没选,需要脱贫的人没顾,扶不到点上、扶不到根上,声势浩大的扶贫也只能沦为响亮的口号,没有实质可言。基层“精准扶贫”缘何总是偏离“瞄准点”? “精准扶贫”牵涉到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多方利益。上级制定的指标、政策看似服务于基层发展,但这些包含各种资源的项目都会经过各种利益主体之手,多数以任务形式下达,“指标、政策”水土不服、就难以继续维持,最终甚至可能进一步削弱基层的合作基础。政令繁琐步步压制,思维迟钝墨守陈规,如果顶层设计者还不加反思,最终将无法逃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僵局,也无法给予基层实质性的帮助。 “精准扶贫”容易受到基层微观权力的干扰。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理贫困问题的新思路后,通过对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和脱贫成效的精准定位,扶贫工作开展也井然有序。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容易权力寻租,使“精准扶贫”瞄准点漂移。追其根源在于精准扶贫工作尽管代表国家意志,但在基层层面仍然无法避免以基层干部为中心微观权力场域的干扰,多层委托代理、政策信息不对称、权力干预参与悖论和权力差序格局等基层治理结构缺陷造成在基层”最后一公里”处的瞄准偏离。 古有“开仓赈粮”,今有“精准扶贫”,由“粗”到“精”就是扶贫工作的出路之处。过去是“粗放式扶贫”,对于“谁贫困”、“为何贫困”、“如何脱贫”等难题欠缺理性思考,仍旧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人群亟待扶持。当下“精准扶贫”急需通过精准管理来遏制权力寻租、精准识别来挖掘“真贫困”、精准帮扶来力求政策落地、精准考核激励改革创新。转变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机制,应当是“精准扶贫”的新常态。 扶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面对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扶贫治理方式,化“漫灌”为“滴灌”,蹚过深水区,打赢攻坚战,才能保证“精准扶贫”不拖靶、不偏靶。(琥珀)
责任编辑:张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