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知? 我们说对于自己的能力,要有个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但是,有时候我们确实追求了一些客观上无法实现的目标,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但也存在一些处于我们能力边界的目标,我们通过努力,也有实现的可能。即使是客观上无法实现的目标,对于结果的希望,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也能促进我们积极主动的行动,在客观上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要符合客观,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这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在人生哲学而言,适当的主观与客观不符,也不是坏事情。有时候,人不能活的太明白。 二、过去的经历能影响到现在的心态? 过去的经历,对于我们而言,肯定是很真实的。这种真实的体验,一定会影响到现在的心态吗?有时候过去的经历可能不那么好,多次投资失败,屡次准备考试不过,在几段感情中付出没有得到回报,等等。通常我们说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学术上也有历史研究方法,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在人生哲学上,个人的历史,不妨放下一些。因为,有的历史,具有一些偶然因素,比如运气不好。经常装着不好的过去,难免会有负担。其实每一天都是新的,未来仍然是变化的,不如每天都“刷新”,活在当下,过好现在。 三、一眼能看到未来的我们? 有的人说,来到一个单位工作,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我们。事情总是在发展变化,在如今充满变化的社会,还真不好预测未来。别说个人,单位都在变化,现在法检的员额制改革,很多人之前就预测不到,以后的改革,同样存在未知。又如,在自媒体时代到来之前,我们想象不到一名基层法检的公务员能通过写公众号而成为大V,变得全国知名。我之前在一所民本工作,因为不满学校的管理,感觉发展受限而辞职,在辞职后没多久,学校换董事长了,管理有了显著提高。面对变化的情况,我们的预测力有时是有限的。 四、别人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一些事情的发生是基于一些列偶然的联系,实际上其中有很多变数。比如因为考学或者找工作,来到了某个省市,和某人恋爱、结婚、生子,儿子又考上了哪所大学,在哪工作,和谁结婚。最初的学校或单位未必是你选定的,如果通过考试,得填几个志愿,还能调剂,其中就有变数。有时候一些结果,经过了一些列因果关系的作用。家长或老师对你报考哪个学校产生了影响,但并不能左右相隔好几个因果链条的结果,他们无法为这个结果做担保。所以,说别人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值得怀疑的。 五、状况不好,都是因为听了别人的? 有的人不是太有主见,有些事愿意听别人的意见,但是状况不好的时候,又抱怨是听了别人的意见,甚至埋怨别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比如一些运动员,在成绩下降的时候会换掉教练员,后来成绩果然提高了。但是状况不好,不能都怪别人。第一,如果你很有主见,为什么要听别人的呢?第二,别人的认知也有局限,情况也在变化,建议失灵也不奇怪。第三,如果你认为自己更高明,自己又做了多少明智的决策,没有做出荒唐决策的时候吗,没有吃亏、受骗的时候吗?这样思维,或许就能少一些对别人的抱怨。 六、认识越深越广就越好吗? 微信,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朋友圈、公众号让我们了解了一些以前不了解的知识。也有这样一说,看多了朋友圈,都不知道怎么活了,是啊,知道的太多,有时候也让人迷茫。通常说,认识需要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这并没有错,否则为什么要有大学,为什么要有教授。但对于个人而言,也未必需要不断的拓展认知的深度和广度。理论之于实践和生活也有局限性:我们在工作中很多以前学的知识都用不上;一些理论型人才实践能力很一般,在实践中不好用;一些整天思考哲学问题的人在精神上很痛苦,不能融入生活。这一反思,或许也能作为当下比较流行的远离微信的论点,哈哈。 哲学,带有反思的属性。笔者没有系统的学过哲学,但是比较喜欢反思。有人说没事别思考人生,有一定道理。所以把一些对人生的思考写成小文章,在思想上实现否定之否定,以暂停这种思考。把一段时间的思考落实在文字上,用表达释放思维,也能够安心的投入生活。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公众号,是“把思考和表达作为生活方式的人”的生活方式。不管怎样,微信和自媒体的时代就这么来了,如果这篇文章打扰到了您,还请多多包涵哦,抱拳,抱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