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上梁对下梁究竟有什么影响?_李再昂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琅嬛寻梦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04
摘要:若从建筑方面来讲,不管上梁还是下梁,彼此都有一定的影响。先上的梁不正,很难保证后上的梁不歪。但是否可以用到人际关系上,特别是上下级之间,恐怕并不能一概而论。孟子说: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 ”说的就是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影响。而在中国传

若从建筑方面来讲,不管上梁还是下梁,彼此都有一定的影响。先上的梁不正,很难保证后上的梁不歪。但是否可以用到人际关系上,特别是上下级之间,恐怕并不能一概而论。孟子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说的就是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影响。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也确实存在着大量上行下效的现象。因此,古人特别强调以身作则,孔子就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古代是等级社会,“官大一级压死人”,不能不对上级惟命是从。

现在官场上,依然存在上下级关系,是不是也会上梁不正下梁歪呢?那就要看上下级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了。如果上级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可以随意撤换下级,上梁不正,下梁不歪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省长由省里选举产生,对省里的选民负责;市长由市里选举产生,对市里的选民负责,并且省长无权过问市长的任命。那么,省长就算不正,和市长又有多大的关系呢?市长如果不正,市里的选民也不会答应。

省长决定不了市长的任命,市岂不成了独立王国,市长无法无天怎么办?如果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绝不允许出现这种现象。周代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分和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只是这种分封制和世袭制,也是很有问题的。就是诸侯实力太强了以后,就不听周天子的了,于是就出现了“春秋五霸”。有一次,齐桓公和几个诸侯会盟,周襄王知道后,就赐给齐桓公一块肉,并声明不用下拜。齐桓公比较客气,说对天子不拜违背礼法,就下拜了。晋文公和楚庄王对周天子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在郏地复位,襄王以土地作为酬劳,文公谢辞,要求死后用周天子礼安葬。周天子最后虽然没有同意,但上级混到这步天地也够可怜了。楚庄王对周天子更不客气,直接问周定王使者王孙满鼎的大小轻重,言外之意对周王朝要取而代之。因此,秦始皇绝不可能再实行分封制,而郡县的官员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

官员由皇帝任命,自然要按照皇帝的要求做事。皇帝自己做不好,要求别人也就不太大容易。于是皇帝都要把自己打扮成明君,从而要求臣子忠君报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认为在等级社会,是应该符合这种逻辑的。只是他的逻辑起点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他首先假设的这个“正”,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保证。仅仅用成王败寇的理论,很可能会出现五代十国那样的政权迅速更迭。所以他的理论看似正确,却没有太大的可行性。而人们对利益的渴求,却是不会变的,皇帝也是如此。历史上很多忠臣直谏的故事,其实质都是皇帝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冲突。在利益的驱使下,只要拥有权力,就会以权谋私,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因此,如果能控制住官员的权力,让权力不再能谋取利益,上梁不正下梁歪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对权力进行监督,又谈何容易!权力向来是由国家机器来支撑的,在古代民众除了忍受,就只有起义。而无数次的农民起义,都成了改朝换代的工具,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悲剧。原因到底在哪里?就是因为掌权者不可能放松对利益的控制,而民众又没有丝毫的能力与掌权者分庭抗礼。民众若想维护自己的利益,除了拥有自己的实力,没有别的捷径。而自己的实力,也就是选举权,就是决定谁能不能当某个地方官员的权力。这个权利的获得,可以说相当的不容易,不可能指望掌权者拱手相送。而自己争取,似乎也没有太好的方法。争取这种权利,其实是急不着的,一定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相对分散的农民,即便有一些权利意识,也难以形成太大的政治实力。在工业社会,工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比较容易结合起来。现代社会,随着民众文化程度的提高,网络的普及,更有利于推进政治体制的变革。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梁不正下梁歪也就会成为历史了。

责任编辑:琅嬛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