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既主张和而不同,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看起来好象有些矛盾。其实,这些话都要结合一定的语境。说“三思而后行”,是要人慎重考虑;说“当断不断,必留后患”,则是要人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两者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道并行而不相悖”,是说很多事物具有多样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多强调的是利益的排他性。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过一但涉及到利益,往往是“国无二主,天无二日”,一山难容两虎,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不可。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利益。如果在利益上达不成一致的话,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 儒家文化向来是重义轻利的,但依靠儒家的伦理文化,很难解决现实中的利益冲突。儒家是不大承认个人利益的,君主对臣子拥有绝对的权利,只要有任何异议,就是作乱犯上,就可能有杀头的危险。在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最被忽视的就是个人权利,这是历史的最大悲剧。而尤为可悲的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却很难萌发真正的个人权利意识。这就造成了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明君、圣贤、清官身上,而这些人到底能否真的维护他们的利益,恐怕也是很难保证的。 为什么利益问题总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政治权力不同。在利益面前,向来是靠实力说话的。有枪有炮,有些事情才可以谈。而仅仅靠请愿、谈判,是很难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当谈判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要么选择任人宰割,要么选择暴力革命。而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利益的矛盾也难以消除,于是朝代更替周而复始。在这种社会体制下,谁拥有政治权力,谁就有话语权,谁的利益就神圣不可侵犯。由于有许多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社会的稳定就比较困难。 而要让社会变得真正稳定,就必须维护好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每个人的利益,可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相应的机制,是根本达不成共识的。这个机制的最大基础,就是人人要拥有权利,每个人都加入自己的利益集团。其实,即便如此,依然可能会出现军阀混战,个人利益更是无人保障。因此,在不同的利益下,共同谋求各自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战争往往是要分出输赢的,一方胜利,另一方必定失败。而利益则不同,诚然有不公平的时候,但双方互利也并非不可能。在边境地方的贸易,双方互通有无,只要能满足各自的需求,谁又有多大的损失呢? 在物质匮乏的历史时期,民众为了生存,“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也是极正常的现象。而在社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仅仅看到自己的利益,看不到别人的利益,凭着权势强取豪夺,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害人害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