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夫子有这样的说法:“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夫子谆谆教诲要学生们得做君子,那君子是什么样子呢?这句话里头给出的一个方向是:君子的德行得像是风,不但是自己改变,而且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所谓身教。 夫子还有个说法:“巧言令色,鲜矣仁”,大概是说夸夸其谈的人,靠得住的很少。整部《论语》读下来你会发现,夫子是个很彻底的行动派。你要教育人做什么,那得你自己先做到,所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你要教育别人不做什么,你自己得先不做,所谓“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有些家长总是可劲儿的教育孩子做这做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钢琴、电子琴、吉他、架子鼓、素描、油画、国画、书法一大堆的兴趣班苦学。你能保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你不是玩儿手机,孩子兴趣班的时候你也能保持那份好奇心求知欲吗?如果都不能,又哪里的底气对孩子理直气壮的为他好呢?孩子难道不会想,为什么这样为我好的事情,他自己却不做?好,为什么不做? 这些年网络发展快,信息获取方便,于是就出来了很多“意见领袖”。用一个不算太恰当的比方,各种意见,就像是在网络这个大市场上叫卖的产品,大家拼了命的出新出奇,争相叫卖自己的意见。所谓“意见领袖”,就是那些意见销量好的店家。这个形成机制,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在讨论,政治学甚至政治哲学的专家学者也在讨论。有点先秦诸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治国理政观念的意思。不过,现如今,是从向诸侯王推销转向了到向大众推销。 只是,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个体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对于一个个体,他总是要在说和做的比例上做出权衡。网络的发达让人可以一直说,以说作为行动的一种方式。这无可厚非,也同样是能够有其影响力在的。而对于一个仍然赞同儒家观点的人来说,或许行动,更多的行动,会是更有可能的选择。行动对一个人的滋养,可能是言说没办法给的。所以才有所谓的体悟。 还是夫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要从行动开始。前阵子针对“意见领袖”这个词,有人提倡一个新的词,叫“行动领袖”。其实叫领袖有点夸张。更确切的说,就是一个区别于用言语影响他人的,而是用行动去影响他人的人。 对于普通人的世界来说,这个世界上多数值得人佩服的事情并不是那些常人无法做到的,反而是那些常人也同样能够做到,但却并没有做到的那些事情,被一些人用持恒的努力和奋斗做到了。 如果说的悲壮些,行动派,可能是那些做着常人能够做,却没有做的事情,经过持恒的努力和奋斗也未必能成功的事情。那,意义就只能是行动本身了,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那行动就不只是为了一个好的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成不成的都要去做,因为事情在那里,在那里等着行动派去做。这个理由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