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更多的是为了贪恋女色。皇帝富有天下,若是没有三宫六院,似乎更不正常。但是,人们娶妻不完全是为了欢乐,更主要的是为了传宗接代。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在这方面却和常人没有太大的不同。富裕人家的产业尚且不愿落入外人之手,皇帝的江山社稷又岂容他人染指。如果是成年皇帝,生育能力又没有太大的问题,有七八个孩子并不是困难的事情。然而,这些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多生多育,就只能多找一些配偶,这也是皇帝妻妾成群的主要原因。 有人统计过清代从顺治到咸丰7位皇帝的生育状况,他们共有子女146人,平均每个皇帝21个孩子,说起来也不算少了。可是,15岁以前夭折的孩子竟有74人,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皇帝的子女福浅命薄,固然与皇帝早婚早育、性无节制有关,但和当时的医疗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乾隆和道光是比较长寿的皇帝,而他们的继位者都是他们近50岁时才生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乾隆是因为儿子相继夭亡,而道光在44岁之前只有一子。乾隆有17个儿子,活过20岁的有9个。但乾隆过于长寿,到他去逝时,就只剩下四个儿子了。道光有9个儿子,其中8个是他44岁以后生的。道光若不是长寿一些,恐怕也会后继无人。他的长子奕纬虽然活了24岁,却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更有甚者,是南宋宁宗赵扩,9个儿子全部夭折。皇家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家又能好到哪儿去呢?一对夫妇纵便生6个女,就算夭折两个,恐怕也没有太大的经济能力抚养。穷苦人家,无力娶妻者更是大有人在。况且,解放前人均寿命也就40岁的样子,因而那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解放后,中国的人口迅速膨胀,因此有人提出控制人口增长。仅仅依照农业的生产方式,人口增多,人均耕地必然减少,百姓的生活必然穷困。这种理论看似正确,却经不住事实的检验。甘肃是江苏面积的4.5倍,人口却只有江苏的三分之一,而人均GDP还不到江苏的三分之一。甘肃和上海这样的城市,就更没法比了。就现代社会而言,人口过多确实是个社会问题,但这决不是最主要的社会问题。社会最主要的问题,应该是国民的素质问题。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似乎也没有刻意控制人口,而人口增长幅度却相对较小。就是因为每个人面对生活状况和抚养能力,能够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中国解放后,未能摆脱传统的生育模式,而死亡率的降低,造成人口迅速增长。这对社会确实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本应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想法脱离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遗憾的是,教育比解放前虽然好许多,但直到“文革”结束,农民文盲、半文盲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变。在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的限制下,农民在“文革”前几乎没有机会脱离农业生产。于是,人口不断增加,农民始终摆脱不了贫穷。计划生育,似乎成了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选择。 如果仅仅为了控制人口,或者让整个社会尽快富裕,城市一对夫妻生两个孩子,农村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应该更合理一些。一方面,城市居民抚养能力要强一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本来就要增加城市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可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在城市实行计划生育要容易得多,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工作单位的市民。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即便在农村,也几乎找不到有五六个孩子的家庭了。然而,计划生育依然在控制着人口,似乎只有国家控制生育,才能保证整个社会人口的稳定。这种完全不考虑抚养能力的人口控制,不过是实行人口生育的“大锅饭”罢了。照这种理论,比如某人经商比较富裕,可以生三个孩子。那么很多贫困的农民,也一定会想要三个孩子。这样,人口就无法控制了,百姓生活就永远好不了。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堪一击的,富人住别墅、开好车,工薪阶层不是不想买,而实在是买不起。现在让普通家庭抚养6个孩子,他们同样没有能力抚养,用不着政府刻意控制。而打破这种生育的“大锅饭”,经济能力强的可以多培养子女,对社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刻意控制人口,短期内确实会有一定的效果。可是,看不到社会的发展规律,用人为的方式控制人口,从长远看是得不偿失的。人口控制,首先打破了合理的社会人口结构。社会发展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抚养能力的不同,最有能力的人无疑在抚养子女方面应多分担一些责任。其次,不利于农民改善生活。随着家庭负担减轻,农民生活虽然有了很大改观。可是只要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存在,农村子弟在升学、就业方面就有很大的限制。最后,独生子女增加了家庭的危险系数。天有不测风云,独生子女一旦发生意外,对家庭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