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有《鬼讼》一文,颇多回味。 康熙年间,江南发生了征漕案,许多官吏因贪墨事发伏法。几年之后,其中一人的鬼魂降乩到他的朋友家:说他正在地府里打官司,状告某公。朋友惊问:“某公是好官,况且他任总督两江漕运时,是在这个案子发生前的十多年,为什么无缘无故地告他?”鬼魂在乩坛上写道:“这案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刚刚有了苗头时,革除一个官员;流放一两个小吏,就可以把隐患消除了。某公为了博取忠厚的名声,眼看着脓肿而不治,终于溃烂,我们相沿成习,以至触法被杀。我们害民害国,不能恨现在的执法者。追根溯源,不去告他还去告谁?”写到这里,乩也不动了。纪昀在文末反问:如今不知在九泉之下,是怎么结的案? 纪昀之问,不是问给阴曹地府,而是问给正道人间。 纪昀是借鬼说事的高手。《鬼讼》里鬼魂的“诉状”,不能说是无理取闹的插科打诨,也不是伏法者为了翻案平反的缠诉上访。静心一想,告得有理,而且值得深究,值得深思,值得举一反三。 治病之要,在研习病理。“找到病根,才会引起疗救的注意。”风气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好坏亦然,所谓冰冻三尺。“鬼讼”的被告人,是案发前十多年总督漕运的官员。恰在此时,漕运乱像已露端倪,可是这位大员一心只想博取忠厚之名,见到问题绕着走,任凭小疾演变成沉疴。把一个火星四溅的火药桶留在那里,自己背负一个“好官”之名飘然远去,害得十多年后,几个官员的脑袋搬家。如此说来,状告为官不为的前十几年的漕运总督不无道理。 事有两面。犯事的官员罪有应得。他的抱怨,类似走上断头台的儿子咬下母亲的乳头,怪其从小没有好好管束,他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应当洁身自好;而前任总督不作为、少担当,一心只当太平官。不仅有耻,而且有责。前者乱作为,后者不作为,只要有后果,一样有责任,一样要处罚。 《金人铭》有言:“涓流不塞,终成江河;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涓涓之流不塞住,终于成为江河;细小的树苗不拔去,将来就得找斧子来砍。)纪昀讲的故事,也可以穿越时代,讲给今天。地狱里的诉讼,似乎也可以,或者应当变为今天真实的法庭之诉。 |